系所簡介
舊影回顧

1954年哥倫比亞大學Thomas Allen教授
1954年哥倫比亞大學Thomas Allen教授任本院生理學科客座教授,曾與本科及本院公共衛生學科合作研究國人之體脂(根據Archimedes principle)與血管。1966-67本院傑出校友錢煦教授(當時哥大休假一年)亦任生理學科客座教授,來台再次測定12年前原來之受檢者,藉此探測年齡對於體脂與血量之影響(探悉體脂隨年齡之增大而略增多) ,並且推展科際與校際之合作。此照片係公共衛生學科陳拱北教授(圖中受試者)曾在水槽中被測定「水中體重」之情形。

1965年9月
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劉占鰲教授(第七屆中研院院士,喜研器官功能)訪問生理學研究所後,與部份研究生在第一號館側門前留影。中間為劉占鰲教授,右一為方懷時教授,左一為賴義隆(當時為研究生)。

方懷時教授專研高空生理學於1978年7月榮膺中研院院士
圖片為方教授所設計之低壓室: 大低壓艙(代表於高空之低氣壓) :於方教授背後之小附室(內為一個大氣壓,代表飛機或太空船之加壓艙),兩室之間有一堅固之薄膜相隔,如將此膜突破(代表加壓艙之艙壁破裂或門窗脫落),則小室內之實驗動物(代表空中旅客)即遭受極快減壓及缺氧之威脅。大低壓艙前之白色低壓艙,係二次世界大戰時病理科學者所用,後來病理學科轉送給生理學科。

彭明聰教授於1978年7月榮膺中研院院士
彭明聰教授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、英國牛津大學研究,並擔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,生理學會理事長、台灣醫學會理事、總編輯,社經學學會常務監事。彭教授對「下視丘-腦下垂體機能之老化」研究有卓著之貢獻,於1978年7月榮膺中研院院士。

1989年專題討論課程方式
1989-06-02 當時專題討論課程方式為全所教授共同出席,第一排右一為陳朝峰教授,左三為湯志永(當時為研究生)。第二排右一為傅祖慶教授,左二為劉華茂教授、左三為蔡元奮教授,第三排右一為黃廷飛教授。

1990年
1990年2月15日美國Mississipi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A.C.Guyton教授曾參訪觀本院生理學科,右起:陳朝峰、陳幸一(曾係Guyton之研究生) 、Guyton、方懷時與黃廷飛教授。

1991年黃廷飛教授榮退餐會
前排右起為林國煌、歐陽兆和、方懷時、盧信祥、 李鎮源、黃伯超、姜壽德 、 黃廷飛、陳朝峰、尹在信、彭明聰與楊照雄,後排右起為陳榮基、周照芳 、黃伯超夫人、王錫崗、郭重雄、楊志剛、陳幸一、樓迎統、黃萬初與黃士哲。

1993年劉華茂教授榮退餐會
前排右起為畢萬邦、陳同仁、 黃廷飛、陳朝峰、劉華茂、方懷時、陳榮基、傅祖慶與蔡敏麗,後排右起為林郁政、黃阿義 、張國柱、黃士哲、吳美玲、蔡元奮、彭英毅、陳麗文、蔡世聰、鄭劍廷、陳惠玲、蘇玉珍與林則彬。

2009-05-26 生理科20年回顧
前排右起為陳榮基、方懷時、彭明聰、賴義隆與陳朝峰,後排右起為蔡美玲、廖欽峯、黃奕燦、黃冠棠、彭英毅、蔡元奮、黃睿玲、郭鐘金、卓貴美、湯志永、胡孟君、蘇慧敏、賴亮全、余佳慧、張國柱與吳美玲。

2010-01-13 陳朝峰教授榮退餐會
前排右起為蔡世聰、彭英毅、方懷時、陳朝峰、彭明聰與陳榮基,後排右起為李鳳珠、黃阿義、張國柱、賴亮全、余佳慧、湯志永、李文森、蔡元奮、吳美玲、胡孟君、蘇慧敏、陳香君與林郁政。

2010年-圖為博士生示範動物插管手術
藉由提升教學品質計畫的申請,從98學年度下學期(2010)開始連續聘雇受過專業訓練的博士生及碩士生擔任教學助理,教學成效有明顯的成果,執行率也高達95%以上,學生獲益良多,教學相長的風氣促進了良好的互動。

2010年-博士生指導神經生理學實驗結果的判讀
藉由提升教學品質計畫的申請,從98學年度下學期(2010)開始連續聘雇受過專業訓練的博士生及碩士生擔任教學助理,教學成效有明顯的成果,執行率也高達95%以上,學生獲益良多,教學相長的風氣促進了良好的互動。

2012-07-17 蔡元奮教授榮退餐會
前排右起為湯志永、陳朝峰、蔡作雍、蔡元奮、彭明聰、陳榮基、彭英毅與李文森,後排右起為林郁政、王依婷、孫雅慧、林詩凡、葉桂鶯、王慧如、蔡玲玲、黃阿義、劉宴禎、郭鐘金、何應瑞、吳美玲、賴亮全、蘇慧敏、林水龍、胡孟君、張國柱、余佳慧、稅皓靄、李鳳珠、陳怡文、陳香君、卓怡利與邱蘭棻。

神經生理學實驗儀器汰舊換新-新型電刺激器
圖為新型電刺激器(Grass SD9)及所上自行研發的神經刺激槽,神經刺激槽已於101學年度(2012)量產完畢;新型電刺激器以逐年添購的方式申請,預計102學年度(2013)全面汰舊換新。